拥有得最多的人,并不一定是最快乐的人

韶华追忆 本站编辑 暂无评论

“因为眼睛总盯着自己还没有的,我们不懂得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,并且也看不到众生的相似性。”——希阿荣博堪布《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》

null

文:希阿堪卓

一日朋友的一句话——“现在我感觉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硬,很想大哭一场,发泄发泄”触动了我。晚上躺在床上琢磨这句话时想到:我的心好像比较柔软,不需要发泄,自己还会时时感动,感动到流泪。为什么与她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?

再想起原来的我,自认为还算是个好人,尊老爱幼,善良单纯,但心却是冷漠的、封闭的,时刻提防人,谁也不相信,对外界是麻木的,根本不会关心别人的好与坏,典型的“各人自扫门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”,而现在却常常对众生生起同情怜悯之心(即使没有,也训练它生起),信奉“为众生可以牺牲小我”。

是学佛让我的心变了,变得柔软,变得容易感动,变得乐于宽容。

我的另一个变化是越来越安静了,生活也日趋简单。平日里抛开一切杂念,关注当下,用心做好现在的事情。自从结识堪布,兴趣所在皆是佛法。佛法改变了我对于幸福生活的定义。

现在人们认为苦乐依靠外境,人人都希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、大把的钱财、显赫的身世、至高的权力,认为快乐是物化的现实,为得到快乐,心始终散乱于外境上,且不断生起贪心,孰不知这种种正是一张温柔的网,拥有得越多,便越难以舍弃。

世界上拥有得最多的人,并不一定是最快乐的人,只有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。正如麦彭仁波切教言:“愚者认为诸苦乐,皆从他缘而产生。恒时散于取舍境,贪嗔波涛杂念中。智者了知诸苦乐,悉皆来源于自身,恒时向内观自心。”

道理说起来人人都懂,可是一旦落到实处,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,又有几人能明白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道理呢?因此修学佛法可以使人恒时保持正知正念,以失之何愁,得之何喜的心态对待自己目前的一切。

虽然人人都向往快乐幸福的生活,但生活的本质却是痛苦的,有时甚至是残酷的。眼下生活安逸又没有接受佛法观点的人,可能不认同这个观点,但不认同并不代表生活就会恒常安逸。

也许修学佛法并不能阻止危机的来临,但它改变了我面对这一切的态度,其实也就是与世界相处的方式。现在我换了一种眼光看待外界,同时也努力修炼自己的内心,观一切外境都是内心的自然显现,学着放下自我,不再频繁地与外界起冲突,把心敞开与融入。

堪布在《上师与弟子》一文中这样开示:“佛陀的教言可以通过文字流传下来,而佛法的真谛只存在于上师心里。它的传承只有一条途径,那就是以心传心。当你放下成见、伪装和打算,不再牵挂、焦虑和希求,你的心才真正敞开。只有到这时,你才有可能去接收上师一直在试图传递给你的信息。敞开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。它意味着淡化彼此、你我之间的界分。”

我不禁又想起两年前的一件往事。

两年前的一天,过马路时被两个骑摩托车的人从后面冲上来抢走了手提包,报警后惊魂未定的我赶紧拨通了堪布电话。堪布听我说完又爽朗地哈哈大笑:“你对一个包包那么执着啊。”

听着这极具感染力的笑声,仿佛天大的事情也都烟消云散了。是啊!有什么大不了的呢?不就是一个包嘛!真不好意思,为了这么小的事情居然麻烦堪布,就听堪布又说道:“破一点执着。”

听着堪布的话,我紧绷着的心慢慢放松下来,暗暗自责道:这是怎么搞的?修行还并没有融入我的心,遇到一点小事情就吓成这样。

而此刻才明白,其实早在两年前,堪布就通过这件小事让我看到自己对一个小包的执着如此可怕,更何况其他,堪布在点醒我的同时也在帮助我去除我执。


转载请注明:卫斯理博客 » 拥有得最多的人,并不一定是最快乐的人

喜欢 ()or分享